
- 主页
- 大纲
- 教学指导
- 教材信息
本课程从社会与个人关系出发,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基本单位及其社会功能,社会的发生、发展规律的综合性、基础性、实证性的社会科学。社会学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,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,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,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。同时,社会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,不但介绍人的社会角色、社会化过程、群体社会、社区、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概念与功能,而且在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、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、科学解决社会问题、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、促进社会整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。 在教学内容方面,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学研究对象、社会及其结构、人的社会化、社会群体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内容,教学难点是各章节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。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,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,特别注重对当代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理论阐释;三是强调社会学的本土意识,力图把社会学理论中国化、中国的社会实践理论化;四是注重案例教学,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可感的现实存在。 课程培养目标 1.知识目标。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,用所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、分析各种社会现象,培养科学的社会观,增强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,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。 2.技能目标。能运用社会学的观点、方法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,具有自觉地、科学地参与社会决策、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。 3.素质目标。通过学习社会学,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,更有效、更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,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质量。 《社会学基础》属于专业课基础课,课程共40学时。学习方法以阅读PPT、观看视频、阅读文本以及做练习为主。参考教材为:王丽英主编,《社会工作概论》,科学出版社,2012年。
-
《社会学基础》课程教学大纲
一、 课程基本信息
课程名称: 《社会学基础》,课程性质: 专业课基础课
开课学院(部):人文社科学院 课程学时和学分:总学时:40
课堂教学方法:以PPT多媒体教学为主、小组分享级随堂练习与展示为辅
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:平时成绩 30 分(包括课堂作业、课堂互动、出勤),期末闭卷考试 70 分。
开课时间:大一第一学期
使用教材:赵孟营主编,《社会工作学基础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6年。
二、 教学目标
《社会学基础》对社会现象进行的理论解释,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预测。同时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,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,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、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。本课讲授关于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、基础理论、基本技能,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理论、方法和应用,提高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并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社会工作和个人生活,为学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三、 教学内容要点
第一章社会角色
第一节社会角色概念
第二节社会角色类型
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
第四节社会角色表演过程
第五节角色紧张、失调与调适
第二章人的社会化
第一节人的社会化
第二节社会化研究的角度
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
第四节社会化场所
第五节终生社会化
第三章社会行动
第一节社会行动定义
第二节社会行动类型
第三节社会行动的理性悖论
第四章社会互动
第一节社会互动定义
第二节互动理论种类
第三节社会互动方式
第四节社会互动类型
第五节网络互动利弊
第五章社会群体
第一节社会群体涵义
第二节社会群体类型
第三节弱势群体成因
第四节社会群体结构及作用
第四节:社会群体结构及作用
第五节初级社会群体
第六章婚姻与家庭
第一节婚姻
第二节家庭功能
第三节:家庭结构和类型
第四节现代家庭特征
第五节当代家庭问题
第七章同辈群体
第一节同辈群体概念
第二节:同辈群体特点
第三节青少年同辈群体特点
第四节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
第五节趣缘群体
第八章社区
社区与社会
第二节:社区基本类型
第三节中国城市化道路
第四节社区基本功能
第五节社区基本要素
第六节虚拟社区
第九章社会制度
第一节社会制度的含义
第二节社会制度构成要素
第三节社会制度的起源、类型与功能
第四节教育制度
第五节经济制度
第六节生育制度
第七节政治制度
第十章社会结构
第一节社会结构的含义
第二节社会结构的主要指标
第三节我国社会结构现状
第四节社会结构的理想形状
第五节优化社会结构策略
第十一章社会变迁
第一节社会变迁的内涵
第二节社会变迁的方式
第三节:社会变迁理论
第四节社会变迁的内容
第五节: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
第十二章社会分层
第一节社会分层的意义与作用
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
第三节社会分层方法与标准
第四节国内社会阶层现状
第五节社会流动
第十三章社会问题
第一节社会问题概念
第二节社会问题表现
第三节社会问题现状
第四节社会问题成因与分析方法
第五节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
第十四章社会福利
第一节社会福利定义
第二节社会福利特征
第三节社会福利功能
第四节社会福利的内容
第五节社会福利类型
第十五章社会控制
第一节社会控制的含义
第二节社会控制的必要性
第三节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
第四节社会控制分类
第五节越轨行为的影响
第六节越轨行为定与分类
-
暂未设置教学指导
-
暂未设置教材信息

课程编辑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