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主页
- 大纲
- 教学指导
- 教材信息
《冷库工程设计》课程资源建设以“资源碎片化、课程结构化”思想为指导,面向高职制冷与冷藏专业教师、在校生、毕业生、冷库工程设计、施工、运行管理人员,建立一个高效的学习平台。能够丰富教师教学资源,拓展学生专业知识,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、施工人员操作技能、运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。课程资源建设库适用于冷冻冷藏产业的冷库设计、施工、运行管理等工作岗位,兼顾中高职学生、教师和社会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,具备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网上交互、自主学习的功能。
-
文本:
一、知识目标
1、了解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及制冷剂替代的相关知识;
2、理解制冷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;
3、理解制冷系统主要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的基本方法;
4、理解确定制冷工艺方案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;
5、掌握制冷工艺方案的主要内容;
6、掌握冷凝器和蒸发器选型计算的方法;
7、掌握制冷系统冷负荷计算的内容和步骤;
8、掌握用计算机绘制制冷安装工程施工图的常用图例;
9、掌握食品冷藏原理及工艺要求;
10、掌握制冷系统机器、设备、管道设计步骤和布置原则。
二、能力目标
1、能够根据冷库工程任务编制制冷工艺方案;
2、能够根据制冷装置的使用要求进行冷负荷计算;
3、能够根据冷冻冷藏设备的用途和规模选配制冷机器和设备;
4、能够掌握制冷系统管道设计方法;
5、能够掌握冷库工程施工图绘制。
三、素质目标
1、通过项目实践训练,培养学生踏实肯干、积极向上,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;
2、通过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施和开发,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、节能意识、安全意识、环保意识、组织协调能力、创新思维能力;
3、通过过程严格考核,培养学生工作认真负责、重视细节和勤学苦练的精神;
4、通过过程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、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再学习能力;
5、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,并能互相尊重、相互学习;
6、通过项目过程实施,使学生了解相关就业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。
四、课程实施建议
(一)专业教师要求
1、从事制冷专业教学,具有制冷与空调相关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;
2、具有冷库工程设计工作、实践两年以上经历;
(二)教材选用与编写
1、《冷库制冷工艺设计》李敏主编,机械工业出版社(2011 年 9 月);
2、《制冷工艺设计》李建华主编,机械工业出版社(2006 年 9 月)。
(三)实训条件要求
1、配备“教、学、做”一体化机房,机房计算机应安装 Offfice2003或以上版本、Cad2000 或以上版本,天正、鸿业等相关设计软件;
2、有供学生参观实习的大型冷库系统,包括各种方式高温间、低温间、冻结间及活塞机、螺杆机等各种制冷设备。实训场地应能容纳一个标准班的学生,并便于实训教师现场指导;
3、有一定数量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。
(四)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
1、《冷库工程设计》国家级资源库;
2、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《冷库设计》校级精品课程;
3、制冷技术、冷暖在线等网络资源。
五、教学建议
1、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,遵循学习的规律,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,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。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,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,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。学生通过思考、调查、讨论、交流和合作等方式,学习冷库工程设计相关知识,掌握冷库工程设计相关能力,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。
2、在设计“任务驱动型”教学活动时,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:
(1)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,具有可操作性;
(2)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尽量接近实际情况;
(3)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冷库工程设计知识、提高实际设计应用能力;
(4)活动应积极促进制冷专业和其他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,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、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、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;
(5)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获取、处理和使用信息,发展用 PLC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;
(6)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,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。
六、课程考核与评价
1. 评价是《冷库工程设计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。本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,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。通过评价,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,认识自我,建立自信,促进学生冷库工程设计相关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;使教师获取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,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,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;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,改进教学管理,促进本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。
2、本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,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,明确努力的方向。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、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、态度、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。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,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,使学生获得成就感,增强自信心,培养合作精神。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,应建立开放、宽松的评价氛围,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,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评价,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。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,如设计方案评比、学习效果自评、问卷调查、访谈、平时测验等。
3、本课程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、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。无论何种方式,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。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,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,鼓励学生自我反思、自我提高。
-
暂未设置教材信息